今年以来,IPO终止数量迎来阶段高峰。Wind数据显示,截至3月20日记者发稿,年内已有71家企业IPO项目终止审核。其中,除了2家企业因为审核不通过或终止注册外,其余69家企业均为主动撤回,超过去年同期(44家)。 证监会近日表示,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,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。受访专家认为,今年证监会多次强调IPO“申报即担责”,对上市门槛也会有更加严格的要求,还将大幅提高现场检查比例、增加“不提前告知直接开展检查”的机制,严监管趋势之下,预计有更多企业主动撤回申请。 据记者统计,仅3月1日至3月19日,已有19家企业主动撤回IPO申请。此前1月份、2月份主动撤回的企业分别有32家、18家。其中,撤回最多的是拟主板上市的企业,今年以来已有21家主动撤回;其次拟北交所上市的企业有20家、拟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有20家,拟科创板上市的企业有8家。 一位投行人士表示:“去年一些企业欲冲刺北交所上市,目前,部分企业已降低预期,转向并购重组计划。” 从前述69家企业主动撤回的节点来看,大多数是拟上市企业被监管进行了多轮问询后做出的选择。同时,超六成撤回企业在去年首次进行IPO申报报送。 从行业来看,主动撤回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工业、材料、信息技术、医疗保健等领域。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表示,企业撤回IPO申请可能是市场环境变化、监管政策收紧、公司自身问题等多方面因素所致,但更重要的因素是穿透式监管的强化。 从申报IPO企业的财务数据来看,部分主动撤回的企业业绩表现不佳,营收和净利润存在不确定性。例如,近七成主动撤回的企业最新一年净利润尚不足1亿元,超五成主动撤回的企业营收不足5亿元。 此外,业绩增长放缓、商誉准确性、关联交易的必要性、合理性和公允性、公司重要股东股权被冻结、实控人过往纠纷等是企业在撤回前被监管问询的高频问题。一些企业在经过多轮问询后,长时间仍未回复后亦选择主动撤回。 围绕企业发行上市活动监管,证监会提出多项举措,包括压紧压实发行监管全链条各相关方责任,提高上市门槛、提升现场检查比例等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