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IS公司
德信
通宝
USDT娱乐城
A
申博亚洲
优赢国际
入驻合作
B
腾博会
C级广告商
查看: 714|回复: 2

[资讯] 当ADHD成为“网红病”:是误解还是救赎?

[复制链接]

376

主题

28

回帖

869

金币

版主

积分
2664

老会员版主勋章

发表于 2024-10-12 13:0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自打搜索引擎问世,互联网就像是个到处跑的“赤脚医生”。而如今,搜索引擎逐渐淡出,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应用接棒,成了年轻人们的“网络医生”。  x( n& B( W( P6 i3 z
# e/ X0 p! G, A  a
# b9 V1 I3 s) d2 F
过去搜索引擎总是容易让你觉得自己“病得不轻”,而如今的社交平台则更关心你的心理健康。你平时那些不起眼的小习惯,刷短视频30分钟后,总能找到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:走路撞到东西、经常晕车?可能是感统失调。晚睡比早睡更有精神?那是睡眠相位延迟综合征。偶尔讨厌身边所有人、拒绝社交?可能是间歇性厌人症。
* |+ u4 n* v& b/ u: U, W+ }& ]
# h1 r" A) t! R- l; f& k; p0 y3 E7 Q这些“病名”听起来都很专业,但你可能搞不清它们到底是正儿八经的医学术语,还是互联网开的一个玩笑。, }* ^. g" D! P* q
; q8 a3 B0 J3 r5 c5 G* s
而在这些“流行病”中,ADHD(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)无疑是最特别的。它常常被大家简单理解为“注意力不集中、拖延、行动困难”等症状。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很多人觉得自己符合这种症状,甚至有了“人均ADHD”的说法。不过,也正是因为信息流的推荐机制,一些真正受ADHD困扰的人才发现,“原来自己以前的拖延不是因为懒”,“整个人生突然有了解释”。
9 H8 |0 N5 m# C# D2 @% W
: m0 x/ ?" }1 j+ ^! [# F当然,网上的“赛博误诊”也不少,真正准确的诊断还是要靠专业医生。那些真的确诊了ADHD的人却感慨,“真正的ADHD患者想去医院检测,结果可能卡在找医院、挂号、出门的任何一步上,从怀疑到确诊,拖了大半年的人比比皆是。”
8 p' c3 P# z3 U6 H: R$ s3 u/ K6 W0 T; E0 R' u! U: \
互联网诊断与处方:真假难辨3 i! s8 D& c- i
网络上“确诊”ADHD的速度快得惊人,它打破了信息的壁垒,也让人对ADHD有了很多误解。0 X7 y7 N  N+ X6 f& E
3 f, I7 j# m! a8 L. C
5G网络几乎免费,而医院动辄上千的挂号费,自然让人倾向于在网上自查。在看到某些症状与自己相似后,人们可能会获得一种暂时的心理安慰,觉得自己找到了答案。
" P% o: W# ^0 q
( i. C( z0 I& i' Y: n! ^- D8 X' Q在社交平台上,博主们分享的ADHD表现,以及网友们的症状描述,仿佛在推着你进行“自我诊断”:如果你总是启动困难,做事没条理;听人说话时常走神;甚至走路时衣服总被门把手勾住,都有可能是ADHD。
$ p& M! O1 u, R. N: u- O
7 I- V) U7 L3 T更有一些“高功能ADHD”的帖子被频繁推荐,这些帖子里,博主们可能学习成绩优异甚至考入名校,但却说自己在升学、学习时受尽了ADHD的折磨。在社交媒体的不断简化和放大下,这些故事被变成了一个个“笑料”,“对于ADHD患者来说,考上985和保持半年不丢雨伞一样难”。这些戏谑的表达让ADHD显得浪漫有趣,却也让人更难了解ADHD的真实情况。
1 e. u& y0 R( A+ p! Q! J1 M5 p! Q. x" p5 m: o! }- D+ v
网络上的偏方与商业化的ADHD
% f$ M5 W5 q) b2 J! T社交媒体不仅让ADHD成为热点话题,还给出了各种省钱、看似温和的“治疗方法”。相比正规的治疗,这些建议往往更容易让人接受:维生素D、维生素C、苏糖酸镁,甚至是自制酸奶和黑蒜。发布这些建议的人通常会塑造成“过来人”的形象,声称自己靠这些方法走出困境。而在广告商们的推动下,某些补剂品牌甚至直接在网友分享的帖子评论区插入广告,用“云诊断”拉动销量。' E9 i( R9 b9 |3 v8 Y, {

( ]; I1 ]2 r7 |* r, a1 ^) q/ Q不少自习室运营者也看到了商机,迅速上线了“ADHD结构化学习督导服务”,每天提醒你学习、写论文,还能提供早起叫醒服务,听起来就像是把ADHD重新送回了学校管理。看似人性化的服务背后,评论区却透露出不安,“比吃药还管用”的夸张评价并不少见。
( b" d5 |+ g' C* L" }. ^5 [, }, P& P3 ~6 {$ J9 T
一位匿名用户momo在小红书上分享了自己的经历,她几乎试过所有网上推荐的ADHD治疗方式,“维生素abcdek、镁、鱼油、茶氨酸锌全补过,益生菌酸奶自己做过,黑蒜也吃过”,结果是,“都没有网上说的那种神奇效果”。. _1 Y1 c+ j$ N' d4 d/ z% S5 k3 u* Q
/ r/ M$ j' L3 h6 K  B/ g7 |' J
被误解与被夸大的ADHD; H% H0 b3 _5 o# s' @
如今,网上关于ADHD的话题层出不穷,让一部分人更容易找到确诊的途径。但娱乐化的讨论和人均确诊的风潮,反而让真正的ADHD患者感到困扰。% T/ h) r* M* m+ y; ]1 Y1 a; @

4 g0 t4 e0 `8 u, {ADHD其实是由神经系统发育问题导致的,遗传概率高达75%,它通常在儿童期就有迹象,比如“坐不住、静不下来、冲动”等表现。2013年发布的《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》(DSM-5)将ADHD分为三种类型:注意力缺陷、多动冲动、以及混合型。, C! {/ J: R4 j- _' y* N8 Z
1 A4 h1 ~6 ~' O- ~! Z2 P' ?
虽然随着年龄增长,ADHD的症状会逐渐缓解,但约有2/3的患者在成年后依然受到影响。对成年人来说,确诊ADHD更困难,很多人即使下决心去就诊,也可能面临挂不上号、找不到合适科室的尴尬。7 g9 u4 O5 Z" e# ^9 W% u" Y( T2 W1 ]1 T

7 U' M9 V: a9 L然而,确诊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一种解脱。在网络上,很多人分享确诊ADHD后的心情,“终于找到了过去30年生活中大部分问题的答案”,这种感慨背后,是对自我的重新理解和接受。5 W/ M- Z- `! @* ]% ?/ ~
  O6 L2 Z# @7 q) Z' P, N$ E3 _
治疗与未来:正规与另类之路
% b' [) ]2 F& j8 {" s对于成人ADHD患者,治疗通常以中枢兴奋剂(如专注达)或非兴奋剂(如择思达)为主。此外,认知行为治疗、情绪疗法也能有效改善状态。甚至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,还有专门的ADHD团体治疗。. E: ?7 K/ r" k+ q1 i0 h- q) u( j; S
+ @% t, p1 H7 D" i$ Z" q, ]4 x. g" u0 ^
而在儿童ADHD治疗方面,游戏疗法正在逐步推广。2020年,美国FDA批准了一款叫《EndeavorRX》的治疗游戏,玩家在游戏中需要完成各种任务,通过多任务训练和忽略干扰,帮助儿童改善ADHD症状。国内也有类似的研究,比如盛趣游戏与浙江大学合作推出的数字药物《强化训练号》。
3 E+ W$ J7 B' \% n( A/ t
! O' v/ C; i9 Y1 \# X6 n: z结语:ADHD,不是“潮流”" f2 F/ v. Z# D' p
不可否认,社交媒体的讨论让一部分ADHD患者更容易找到确诊的途径。但在网络上铺天盖地的ADHD话题中,不少人将ADHD当成了“时髦病”,甚至有些人用它来“装饰”自己的履历,让真正的ADHD患者感到不适。
& D0 w* w% H9 q4 B: M' d; ]9 D
0 K3 I& d8 n2 P- A: d; SADHD不应该是潮流,它甚至不应该被称为“病”。那些真实的ADHD患者,更愿意将它视为一种人格特质。或许,这种特质曾在原始社会给了猎手们敏锐的反应力,但如今却与现代社会的规则发生了冲突。1 a. J" ]/ W6 U6 I* u8 V* B7 M. ~/ N

8 W$ D+ c; P8 r4 r6 k- f* v# g" T2 @+ N) p! V) R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39

主题

788

回帖

1774

金币

高级用户

积分
4759
发表于 2024-10-12 19:08 | 显示全部楼层
所以啊,互联网的这些“潮流病”,别都信,自己啥情况心里清楚就好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143

主题

8699

回帖

1763

金币

银牌会员

积分
13970

老会员交易勋章

发表于 2024-10-14 09:17 | 显示全部楼层
互联网的发展,出现一些暂时的假象,我们必须区别对待了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版|小黑屋|海燕策略论坛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